春節期間,走進福鼎市鼎文化公園,正中央的巨型“萬福鼎”十分引人注目,成為大家祈福、送福、表達美好心愿的平臺。
“這個‘萬福鼎’共鑄有一萬個‘福’字,既是‘福鼎’的形象化演繹,也是一種祝福。”福鼎文史專家白榮敏說。
“有福之城,鼎盛之地。”在福鼎,“福”文化源遠流長,與城市相生相伴,在不斷地傳承、創新和發展中,被福鼎人生動地詮釋和演繹,滲透在福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據記載,清乾隆四年(1739年),福鼎建縣,因縣東部與浙江交界有一座福鼎山,山形如“鼎”,且縣位于閩之上,亦為福建之“頂”,故取名“福鼎”,既明示方位與閩地屬性,又寓意祥瑞。“從建縣取名開始,福鼎這塊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就被寄予富裕、安康、幸福等祝福。”白榮敏說。
除了名字中帶“福”,福鼎民間習俗和民間藝術中也包含許多特有的“福”文化,最具代表性的是“福畫”,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餅花。
作為福鼎特有的一種年畫品種,福鼎餅花始創于清代,盛于清至民國期間,是專用于中秋月餅的外包裝裝飾畫。人們在吃完月餅后,會把一幅幅漂亮的餅花貼在墻上以供觀賞。
“福鼎餅花有剪紙、手繪、木版、印刷多種形式,通常畫一些福神,或直接寫福字,表示民間對福、福文化的一種看重。如今,隨著福鼎白茶產業向好向優發展,中秋月餅花也被移用到白茶餅上面,延伸出‘福茶’的文化意蘊。”白榮敏說。
出入見福,福來福往。有著“福地洞天”稱號的太姥山,以山、海、川、島和人文景觀為主景,“峰險、石奇、洞幽、霧幻”為“四絕”,每一處都可獨立成景,相互間卻又交相輝映,“山神”太姥娘娘樂善仁愛、護佑眾生、賜福人間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。每年七月初七、過年、傳說中太姥娘娘羽化飛升的日子和其他重要傳統節日,福鼎都會組織隆重的太姥娘娘祭拜活動和祈?;顒?。
無論是太姥山的“福地洞天”,還是白琳古道中的“定福門”、中國扶貧第一村——赤溪村的“福塔”,無不承載著福鼎人民對福的崇尚,人們也在這塊福地上安居樂業,見福享福。
文:劉源 吳小翠 王婷婷